近年来,“内卷”一词突破圈层和“次元壁”,从一个经典的社会学概念演变为网络流行语,社会的内卷化趋向也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学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2024年3月7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到了公共管理学院交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公共管理学院青年讲师团成员王斌老师,在01216会议室为大家开展题为“从内卷到反卷——新时代青年的自我重构”的讲座。
讲座开始,王老师从“内卷”这一概念的源起出发,介绍了介绍了格尔茨、黄宗智和杜赞奇的主要观点,从而指出作为学术概念,内卷具有单纯量的增长、边际效用递减、技术升级锁死、非内卷化的产业转型可能进路这四个显著特征。
“但是我们平时说的卷真的是这个卷吗?”“为什么普通流行语往往面临‘快生快死’的局面,但同为流行语,内卷却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一连几个问题让在场的同学们陷入了思考。
“大多数时候大家在说卷的时候不是在说一种生活状态,而是在说一种内在情绪。”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在座同学的共鸣,并将同学们的目光汇聚到“内卷感”这一概念上。王老师高屋建瓴,指出“内卷感”具有四个显著特征即超负荷的压力、广领域的焦虑、高强度的倦怠和大规模的失落。
通过现身说法,王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在不同内卷语境下主体自我图示的演变:从农业内卷到当下的内卷,从刻板性自我到竞速性自我。以全面参与竞争、加速达成标准、持续超越对手和长期情绪消极为主要特征的“竞速性自我”,让人们对“新”与“快”的追求愈发偏执,当前内卷的结构式困局和竞速性自我无法规避的消极情绪扩大让去内卷化、形成舒展的自我新状态成为亟待完成的课题。王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莱克维茨在其著作《独异性社会》提出的概念——“独异性自我”,将其与竞速性自我进行对比,还以当前火热的网红经济为例指出了独异性自我的多维特征和潜在危机。
讲座最后,王老师以“Fun”与“想象自我”为关键词带领同学们找寻舒展自我的可能性。他鼓励大家要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热情,将专业知识与自我发展方向相结合,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抱负、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