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切入点。探讨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完善及动态变化对区域
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途径与策略。t.-t认为,变通运输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中处于重
要的先导地位,应通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集约化发展、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建立“政
府一企业——公众”三方治理模式等措施全力优化综合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空阎格局之间的关系。
引言
综合运输体系包括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
系统、航空运输系统、水路运输系统及管道运输
系统,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人人们的视野,
此后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石油等能源危机
的出现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实现对不同
运输方式的合理利用和建立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开始成为各国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策略。因此,
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它的“综
合性”特点,即可以根据区域自然条件、产业布
局、市场结构、物流基础的特点。系统集成各种
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便捷、快速、经济的交通运
输服务和支撑。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
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速加剧了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
速推进。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交通供给
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经济
板块发展日趋活跃、各具特色,经济发展的区域
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著,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需求
类型也逐步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受国内外经济环
境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布局出
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趋势,对交通运输这一
基础性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内外研究进展
梳理国内外综合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相关联
的研究成果.研究进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
综合运输体系理论的萌芽时期、综合运输体系对
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认知时期、综合运输体系对
区域经济全面影响时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构及
其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时期。
1.1国外研究进展述评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对综合运输体系与
区域经济的研究基本上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代表
收稿日期:∞12—03—健
基金礓且:国家牡科基金璜目l项目鳙号:1]cx;L049)、山东省科技发晨计铆【赣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0RKGBl086),山东省膏
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lowc96)。
作者筒介:来逢波。山东交遁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剐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综合交通经济与旅游经济。
一76~
万方数据
人物及其学术观点有:EM.Hoover(1948)探讨了
交通线路对产业集聚的作用;F.Pemux(1954)研
究了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指出了经济
增长点沿交通线路扩展的特点;Taafe、Morrill、
Could(1963)论证了交通线路扩展与区域经济开
发的互动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的相
关研究开始转变为实践研究和对具体问题的动态
分析。日本子1971年成立了“综合运输问题研究
会”;美国1991年公布了“陆上综合运输效率法
案”;欧盟于1997年制定了欧洲统一的综合运输
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2000年以后,随着新型
运输方式的迅猛发展,国外学者开始普遍关注和
研究综合运输体系和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1。2国内研究进展述评
我国对综合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相关
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2000年
以后。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有:李文国
(2003)、郗恩崇(瑚4)对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
济影响的非均衡性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刘秉镰
(20晒)、姜霞(2D町)等结合实例对区域经济对综
合运输的依存关系进行了分析;陆化普(20lo)、
汪传旭(2009)等对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效果进
行了综合评价。
梳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知,目前
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的是综合运输体系对宏观经
济的影响及单向推动的问题。在综合运输体系与
区域经济之间已经形成双向互动反馈和立体作用
的新形势下,学术界在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
空间格局的塑造途径和优化路径方面的研究较少,
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和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
2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区域
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2.1综合运输体系的基本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人类利
用各种运输工具来减少或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
实现空间位移以扩大自身活动范围的过程[1]。当
任何一种单一的交通方式都不能满足区域之间快
速、高效、经济的运输需求时,发展综合运输体
系就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区域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阶段的不同,
综合运输体系的模式和统一的内涵难以进行一致
性的表达。但一般认为综合运输体系是适应国民
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铁路、公
路、航空、水运等方式通过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形成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
2.2综合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运输体
系的构建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进
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
提高,但就综合运输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的
动态适应性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2.2.1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不合理、网络效益不高
目前全国已建成了很多铁路网、公路网、水
路网、航空网,但基本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形成的
内部系统,各种运输方式对接的时空效应处于较
低水平,交通枢纽、城市交通与交通干线之间的
衔接不够顺畅;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形成有效
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缺乏统筹规划,交通资源
未得到充分利用。致使综合运输效益不高。
2.2.2交通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设施能力得
不到充分发挥
从总体上讲,我国交通运输的技术装备水平
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科技进步在提升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整体水平方面的作用仍
需进一步增强。比如公路的许多重要路段混合交
通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铁路在货运重载、客运高
速、自动化管理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内河航
道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高等级深水航道比重很
一77—
万方数据
第5期(总第223期) 工业技术经济No.5(c曩酬,No.223)
小。技术状况的参差不齐和运力结构的不合理,
既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的提高.又不利于各种方
式优势的发挥。
2.2.3政企不分,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在交通运输领域,政企不分的体制性问题还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铁路运输系统更为明显。比
如铁道部掌握着全路的主要经营、投资以及分配
的权力,既有行业管理的职能,又有从事生产经
营的职能,使铁路运输企业无法转型为规范的市
场主体和法人主体,独立地面对市场配置运输资
源。在这种框架内即使铁道部与铁路运输企业实
行政企分开,铁路运输企业也不可能成为市场主
体,严重制约铁路运输市场化的进程,进而影响
到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进程。
2.2.4交通运输工具技术性能低,高能耗、高樗
染,不符合低碳发展的思路和要求
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之一。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在
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
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
着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交融关系的加强,今后交
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若按照目前的交
通运输现状延续发展,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
加严重的影响【引。
一
母j{
冬
k
V
秽
茁;||
2.3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交通运输系统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区域经济深度一体化的背景下。交通运输
是融合和承载跨地域、多空间的人流、物流、信
息流及资金流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载体。如果没有
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作为支撑和保障,即使有再
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也无法将其转化
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最终会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但随着宏观经济背景
的变化,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作用
途径表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多维性特点,而且其
动态变化趋势和方式也体现出了明显的不规律性。
2.3.1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
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科学,各种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协作互补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
响到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当前,我
国综合运输体系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自2000
年以来,各种运输方式通达里程都得到了快速发
展(如图1)。但受制于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困
扰。各运输方式彼此之间的协作程度及比例结构
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一体化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对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路径随之出现了不同的
趋向。
2000 200I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锈-鹰口水运口民航四公路
暇1∞∞一20凹年5种运输方式通达里程比较
资料来源:∞lO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万公里)
一78一
伽枷瑚瑚抛啪m如o
万方数据
第5期(总第223I/1) 工业技术经济ND.5(强州,No.223) ..监:::一....一.22=型匹上生:篮富幽暨Uj22:型譬......一:::==:竺::.. 近几年来,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
局的影响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铁路尤其是高铁
和动车的迅速发展,使沿线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逐步向铁路沿线转移,呈现出了“铁路集聚效
应”;公路方面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使沿线
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了“交
通走廊效应”;航空线路的延伸和航空港的建设,
使很多航空港附近逐步集聚起了大批新兴企业,
产生了“空港效应”;水运的发展刺激产生了“水
道效应”。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系统已深度影响到了区
域经济的空间布局,进而逐步影响到了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和适应性变化。
2.3.2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
的关键阶段,需要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
应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铁路运输的“快速度、
大运量、低费用”,公路运输的“小、快、灵”,
航空运输的“舒适、快速”,水路运输的“低成
本、低耗能”、管道运输的“全天候”特点,各自
体现出了不同的优劣势。但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
的历史基础及空问格局特点来看。随着交通运输
的迅速发展,各不同经济地域从交通费用、资源
基础、市场距离等方面考虑,势必会逐步调整本
地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以使产业结构及产品类
型更好地契合当地交通运输的线路特点和运载特
性,以达到资源进入和产品运出运输成本最低化
目的。
2.3.3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般而言,资源丰富,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好。
就可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对自然资源
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并将其
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非轻而易举。这既有当地产
业结构的原因,也有交通运输条件、科学技术水
平以及劳动力的素质等原因。良好的交通运输条
件必将为开发区域内自然资源提供了便捷、快速
的运输保证,进而促进了区域市场和各生产部门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必将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和有效利用的力度。
因此,对任何经济区域来说,发展区域经济、
繁荣当地市场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优先
发展和完善当地的交通设施,提升可进入性和通
达性。以煤炭运输为例。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
在西北、华北,而消费市场主要在华北、华东、
华南,因此我国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向是西煤东送,
北煤南运。而铁路又是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铁
路运力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煤田区的开采和缺
煤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加强煤炭外运,我国开始
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目前建成使用的大秦铁路、
京包—一京沪铁路、京原——京沪铁路、同蒲
——宝成——成昆铁路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还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成
分、全社会办煤炭交通的繁荣局面,保障了煤炭
运输的顺利推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支撑作用。
2.3.4综合运输体系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从产业属性分析,交通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
但交通运输业不仅仅是第三产业,它还是第三产
业中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方式影响着我国的产
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和地域差异。
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
和信息流的空间转移,会缩短时空差异,降低空
间转移的成本,不仅能提高资源转变的效率,增
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将整体推进第三产业
的发展。与此同时,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还将带
动区域内的人口、劳动力向沿线经济地带集中,
增加就业岗位,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增加
值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38714
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71005亿元,在三大产业
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39.02%增长到2010年
一79—
万方数据
_第——s期篮—(总—第:2—23期盆—)——————I一I型——-——_0_f_删工__k业_h—技no术—纽经_I—济I—丝-里__留__唑__Sl一——__—!!—!!—!!N—o!.!5—!(c!-—e—n酬—_,_No竺_.●2223L_)
的42.97%(如图2)。第三产业是一个强烈依赖
交通运输的行业,据交通主管部门统计,lO年以
一
楚
齑霎
来,交通运输业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由2000
年的30%提升到2010年的70%。
I钙19 2000 200l 2∞2 2∞3 2004 2005
年份
——GDP总量
2006 2∞7 2008 2Ⅸ19 2010 201l
一一第三产业增加值
围2 2000一2010年GDP总■夏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
往:图中敦据依据中国统计信息网相关敷据整理所得。
3优化路径及策略
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
坚实基础和强力支撑,当前经济的繁荣发展愈加
印证了交通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因此综合运输
体系的构建及发展完善不能以牺牲区域经济的发
展为代价,必须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
发展二者之间进行统筹兼顾。综合运输体系的发
展必须要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与社会发展同步,
做到平衡发展。在充分认识综合运输体系内各种
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
的大局和阶段性特点,合理布局。科学筹划,使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的影响呈现正
外部性,减少和控制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不利影响。
3.1统筹规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
空间布局
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应本着交
通先导的原则,统筹交通基建和交通投资部门,
合理规划设计区域交通网络,把铁路、公路、航
空、水运等交通线路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产
业结构的空间布局纳入到一体化思路中,立足交
通。统筹全局。对运力大、成本低的交通运输方
式沿线地区,布局对原材料、成品物流作业量大
的产业;对快速、灵活的交通运输方式沿线地区,
一80一
布局人流和资金流密集的产业;对快捷、时空转
换快的交通运输方式沿线地区,布局对高新技术
和通达效率要求高的产业。深入分析交通运输的
特点,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真正实现二者
之间的良性互动、互补发展[3]3。
3.2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低碳化发展
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说,仍是
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节
约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严格控
制人为性大规模改变土地形态的建设模式。遵照
经济发展规律,在低碳发展的框架和思路下解决
一直以来区域交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支持
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能力的集约型交通运输
方式。通过优化区域间与区域内部、方式之间与
方式内部的运输结构,整合运输网络,减少能耗,
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局面【4J。
从总体上分析,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储备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很脆弱,总量依旧不足,
布局不够合理,特别是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档次和
现代化程度还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因此应全力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化和低碳化发展,加
快高速、快速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
优化路网结构,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
进程。
O
O
0
0
0
0
O
0
0
O 淼淼嗍删淼咖咖勰嗍删一嗍。。
4
4
3
3
2
2●i
万方数据
第5期(总第223期) 工生技术经济№.5(酬,№.223)
..塑三.............掣匹奎型:窖蛩型窑霉蟹譬......一.0:=:耋::...
3.3着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1)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线网密度与
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彼此协调、结
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相适
应的公共交通大系统。(2)努力提高公交供给能
力、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
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施公共交通引导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和公交优先化战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
的分担率。(3)引进推广节能型交通工具。加大
新能源、节能环保、混合动力的车辆推广力度,
积极推广使用电动汽车。(4)综合运输体系的建
设上,建设以轨道交通为框架,常规公交为网络,
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综合交
通体系。(5)完善宏观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服
务水平,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
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3.4以科技应用创新为动力.推进交通增长方式
的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加快,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但目前全国范围都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能力与使用
者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的问题,单靠过去
扩大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解决运输需求的
不断增长与交通资源日益紧张的的矛盾,因此必
须依靠现代科技进步,采用现代化的装备和管理
技术,改进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传统的运行方式,
大幅度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使运输质
量和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5建立“政府——企业——交通效益”互动优化
的“类三维”治理模式
综合运输体系是政府、交通运输企业共同协
作产生的新型公共产品,政府和交通企业需要在
协作中深度配合,以达到交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共同实现的目标。共同服务于综合运输体系的
发展完善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优化。
建立。政府——企业——交通效益”互动优
化的“类三维”治理模式(如图3),首先需要梳
理参与其中各利益相关者自身作用的发挥、参与
程度及相互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关系是综合运输体
系发展完善的基础和前提。参与的利益相关者主
要包括3个方面:政府、交通运输企业之间形成
了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类三维关系”。从政府
方面来讲,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既是当前政府治理
行为的主要内容,也是政府从更高层面上发展区
域经济的主要出发点。从交通运输企业来讲,科
学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既可以节约能耗,
降低成本,还可以以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来回馈公
众、服务社会【5|。
交通运输企业升华与协调:彼此支撵
田3。政府——企业——效益”粪三罐鬟型
出
一8l一
万方数据
第5期(总第223期) 工业技术经济No.5(Gel目d,No.223)
4结语
综合运输体系是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和构建
的一种具有综合性、互补性特点的交通运输新形
式。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
的逐步形成,交通运输所发挥的作用必将越来越
大。在当前新型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快速演替的
背景下,积极关注和重视交通对经济空间格局变
迁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重要命题。交通运输在
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中总体上处于重要的先导地
位,在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具有典型的阶
段性和周期性。不同的区域和发展阶段,综合运
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就不尽相同。
交通沿线地区线(铁路沿线、公路沿线、航空线
等)本身就是沿线上各点的联系通道,各种经济
要素和产业沿着交通通道扩散,形成了以交通干
线为依托,融合了人口、产业、城镇、物流、信
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即交通经济带。随
着交通运输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空问格
局逐步向网络化发展,而一个区域内的交通运输
网络则常常成为区域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基
础。
参考文献
1.林云霞.试析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价值工程。2010。(19):31
2.用新军.交通运输业能耗现状及未来走劳分析
[J].中外能源.2010。(15):9—17
3.罗仁坚.中国综舍运输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
京:人民交通出版耻,2009
4.荣朝和.综合交通运输的体制与研究方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稚,2010
5.来逢波.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
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12,(4):63—66
Study on the Impact and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 to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Econonfic Challges
Lai Fengbo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Jimn 250023,China)
CAbeu翟t]hI this az血le,the imp嘲dclevelop嗽吐捌缸驴铆删dln喇ed蜘mepolt呵蛐蕾well越蛔由Il衄出曲瞰l睁
∞叩鲥m pette删d regi0Ilal economy were di8cwed,and 0p蚵列叩口∞ch酋and曲眦瞎i∞wcfe—Dp∞ed丘Dm嘲崎唱tbe蛐Wo-
8remes at home and atfoed.AB the re砌te d崎鳓由,缸唧币吲埘m iJ∞the证|p【吡眦k田diI唱position掘。唱the cba【伊0f叩商旧l
斑-ucttue 0f陀删economy。and the鲫矧咖小啊蚰be adoptod tO 0p址the枷御吐却嗡睛∞哪im曙咧脚砸m叩毗唧曲衄and叩B-
削曲眦cm把dIe酬∞伽I衄叮by乒伽岫馨她imendve de他I哗m咖d协m叩哪缸h岫mcm地,in叨哺面唱the∞mril廊rateof p11b.
1ie砸m叩呲,旬Ily d芒删lop血唱且∞眦砸I瑚p皤t,∞岫l出8biIlg the mode d“GIⅣ即叩叫一Bum-叫ic”,end ere.
【X曙w饵凼]im%雄同tnm*port system;虎删economy;印甜矗l p日m孤;i叫
(责任编辑:王平)
一82—
万方数据
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的影响与优化研究
作者: 来逢波, Lai Fengbo
作者单位: 山东交通学院,济南,250023
刊名:
工业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年,卷(期): 2012(5)
参考文献(5条)
1.林云霞试析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0(19)
2.周新军交通运输业能耗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 2010(15)
3.罗仁坚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理论与实践[外文期刊] 2009
4.荣朝和综合交通运输的体制与研究方法 2010
5.来逢波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 2012(04)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yjsjj201205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