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组织 · 正文

学生组织

让青春在土地上生长

日期:2025-10-03   点击数:  

盛夏时节,公共管理学院的多支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从校园出发,奔赴西南与东南,从城市走向乡村,从书本走向生活。那时我们或许只是记录了一次活动,但当回望那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才更清楚地看到:那是一场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往共同富裕的路,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更是千行百业、千家万户生活的点滴改善。而学院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正是青年走进这条路的一次真实尝试,也是一堂关于责任、理解与成长的生动课堂。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中,宣讲队从四川到西藏,从社区讲堂到基层调研,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厚度。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讲政策,用真挚的笑容换理解。一场场面对面的宣讲,让八百余人次的听众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度。那一刻,“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不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真诚的对话与理解,是青年以心交心的行动表达。

与此同时,“三叶茶”实践队行至四川屏山。山风吹来茶香,古老的茶树在晨雾中安静生长。队员们以“古茶新韵,三产兴屏”为主题,调研农商文融合路径,走访茶农、整理数据,也用新媒体讲述屏山茶产业的故事。那一篇篇推文、一个个视频,不只是产业推广,更是青年用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通过跨学科协作,他们为传统非遗注入新活力,也让“现代化”这一宏大命题在茶香里有了具象的注脚。

在福建,“朝花夕拾”支教队的故事则更为温柔。十五天的支教,他们陪伴乡村的孩子读书、画画、唱歌。课堂之外,还有心理辅导、美育课程与夏夜的故事会。孩子们从羞涩到主动发言,从拘谨到笑声朗朗。教育的意义也在那一刻显得分外清晰——它不是单向的施与,而是彼此成就的成长。青年在陪伴中学会理解,学会耐心,也更坚定了“向下扎根、为人服务”的信念。

除此之外,学院还有多支实践队走进基层政务中心、社区治理现场、红色教育基地与城市更新空间。有的调研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创新,有的关注基层志愿体系与社会组织运作,也有的探寻文旅融合和城市振兴的路径。不同方向、同一目标——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在土地上具象生长。

这些经历让我们看到:青春的担当,并不在高声宣言,而在一次次脚踏实地的实践里。青年们以行动回应时代命题,让“现代化”不再只是国家层面的宏图,而成为一件件具体可感的“小事”:一堂课、一项调研、一份报告、一句被听懂的政策解读。

当这些实践成果通过推文、短片与报告呈现出来时,它们的意义又悄然延展。更多青年在文字和影像中看见了实践的真实面貌:政策如何在基层落地、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教育陪伴如何改变孩子的世界。这些被看见的行动,像火种般点亮心中思考与行动的可能,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理念不再抽象,而是可触、可感、可追随的方向。

在这过程中,学院的角色更像一位耐心的引导者。老师提供方向与方法,同学在实践中碰撞思想、磨练能力。每一次调研、每一次座谈、每一份报告,都不仅是成果,更是青年责任感和判断力的养成。理论与现实在这里相遇,行动与思考在这里融合,青春在真实的社会中被锤炼、生长。

如今,那些三下乡的照片与文字静静留在学院的公众号里。时间流走,但意义仍在延展。

它们提醒我们:青春的价值不在于喧哗的表达,而在于默默的行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也正由一代代青年,以实干、以热爱、一点点累积而成。

于是,我们懂得了——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并不是一句口号。它在宣讲声中,在茶香里,在孩子的笑声里;它在每一份扎实的报告、每一次真实的触动之间。

在那里,青春正在生长,而时代的答卷,也在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