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组织 · 正文

学生组织

针线传韵承非遗 青春挺膺助新程——北川羌绣调研里的青春担当与文化传承

日期:2025-10-03   点击数:  

盛夏之际,“北川羌绣非遗文化”实践队奔赴北川。当目光触及老绣娘指尖流转的羌绣,千年纹样在针线下栩栩如生,我们深知,这场与非遗的相遇,是青春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传承命题的诚挚回应。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共生,非遗传承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拼图。我们这群来自不同专业的青年,怀揣着对羌绣的探寻之心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踏入永安镇的羌绣工坊。老绣娘手中的针线,于布帛间勾勒出羊角花的灵动、云纹的飘逸,每一针都藏着羌族的文化密码。然而,我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传承的隐忧——年轻绣娘寥寥无几,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尚存困境。这让我们领悟,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可化作文化传承土壤中的一粒种子,唤醒大众对非遗的关注。

调研中的点滴,被我们精心凝练成《北川羌绣:针线间的非遗守望》系列报道。当这些承载着思考与观察的文字与影像,呈现在学校官方媒体平台上时,其意义如涟漪般悄然扩散。同学们开始停下匆忙的脚步,陷入沉思:学设计的同学思索如何让羌绣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学新媒体的同学谋划为绣娘搭建线上推广的桥梁……这些被触发的行动,如点点星火,点燃了更多青年对非遗传承的思索——原来,“青春挺膺担当”无需惊天动地,可以是对一项传统技艺探寻现代出路的执着坚守。

后续实践中,我们尝试以更贴近青年的方式,讲述羌绣的动人故事。将绣娘平凡而充实的一天,浓缩成短纪录片;把羌绣独特的纹样,化作校园文创的设计元素;在学院公众号上,连载“羌绣里的羌族史话”,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传播中焕发生机。每一次尝试,都是青春与传统的心灵对话;每一次传播,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非遗传承”的生动诠释。或许,我们未能即刻扭转羌绣传承的现状,但这份实践让“非遗传承”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变为青年可触、可感、可参与的具体行动。

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刻懂得:青春的担当,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贴近文化根脉的躬身实践。“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是老绣娘传授技艺时,我们专注聆听的眼神;是撰写报道时,对每一个纹样典故的严谨考证;是看到同学因我们的内容而对非遗产生浓厚兴趣时,内心涌起的欣慰。

如今,那些关于羌绣的文字与影像,依旧在平台上静静诉说着故事。时光流转,其价值却愈发凸显——它提醒着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画卷,正是由无数青年这样的“小实践”共同绘就;青春的意义,就在于以满腔热忱与扎实行动,为传统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让非遗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始终绽放独特的光彩。

在北川的针线间,在传播的涟漪里,青春正蓬勃生长,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传承的答卷,也因我们的参与,正缓缓书写出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