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 正文

学生风采

八桂风华,推普筑梦|公共管理学院实践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专题调研

日期:2025-02-25   点击数:  

2025年2月10日至15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推广普通话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题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徐梦莹、肖晨莹的带领下,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开展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调查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使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前期调研准备阶段,队员们各自前往家乡所在地,通过问卷收集、访谈、典型案例挖掘等多种方式,围绕当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分散调研行动。队员们每周在沟通群反馈调研情况,上传访谈记录,分享讨论调研中的新发现等,为后期集中调研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实践队员入户访谈

实践队员现场发放问卷

实践队员入户走访调研

实践队员进行访谈

2月15日,实践队兵分两路,分别深入桂林市多个城区以及龙胜县广南村展开集中调研。活动期间,实践队员们聚焦于当地居民和基层干部,灵活采用调研方法,从语言使用习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知等多个维度,广泛收集数据,深入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教学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际情况。

市区小分队首先抵达桂林北站,针对往来旅客及周边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受访者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群众。桂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语言使用场景丰富。队员们发现,年轻一代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普遍较高,但在部分中老年群体中,方言及民族语言使用仍占主导,需进一步加强适应性语言服务。

实践队在桂林北站合影

实践队在桂林基层社区调研

随后,小分队来到桂林市象山区净瓶社区,实地考察社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民族团结宣传中的创新实践。社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通过“普通话课堂”“民族双语宣传栏”“民族团结主题文化活动”等载体,有效提升了居民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净瓶社区将语言普及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经验,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范例。

实践队在桂林市博物馆

小分队最后走进桂林博物馆,深入了解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变迁及团结互助的生动案例。馆内展出的壮锦色彩斑斓,瑶族史诗《密洛陀》手抄本古朴厚重,展现了多语言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既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也保护了文化多样性。桂林在平衡语言统一性与文化多元性方面的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实践队参观广南村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广南村,另一支实践小分队和村支书以及村民代表们齐聚一堂,围坐在当地独具特色的火塘周围。村支书蒙书记向带队老师和实践队员们简单介绍了广南村的基本情况、各个年龄段的村民掌握普通话的情况以及广南村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等。实践队员们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并在交流环节中进一步与村支书和村民代表共同探讨广南村推广普通话的发展之道,气氛热烈而融洽。

团队成员与广南村村支书和村民代表进行交流

调研进入尾声之余,热情的广南村村民们为实践队员们带来了精彩的民俗表演。火塘中木柴“噼啪”作响,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琵琶灵动拨弦,伴随着清脆乐声唱起了动听的侗族歌曲。

实践队与广南村村支书和村民代表合影

在调研结束后,实践队还收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广南村发来的表扬信,信中表达了对实践队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的认可,并且大力赞扬了实践队员的专业能力和认真态度。

广南村民委员会发来的表扬信

此次桂林之行,实践队成员们在调研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深入询问以及认真记录,收获了诸多源于实际、生动且极具价值的经验与故事。后续阶段,团队成员将全身心投入到资料整理工作中,并将其与相关理论紧密结合,深入剖析、反复研讨,力求产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普及和应用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