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做学问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学子的学科自觉和学术视野,明晰自身所处学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5月30日,我院邀请当代中国著名政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房宁教授作学术报告。讲座由林晶晶副教授主持,来自我院、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的教师以及我院本、硕学生一百余人出席了此次讲座。
讲座以“谈谈当前政治学发展的几个问题”为题,下午四时许,讲座正式开始。房宁老师从当前中国政治学发展中存在的弱点和短板讲起,巧妙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对问题进行总结:充斥“回旋曲”、缺少“交响曲”、难寻“引导曲”。 “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他指出,当前中国政治学难以形成学术共识,反复讨论既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资源浪费,“千舟竞发,百舸争流,中流而返”的局面令人感到担忧。同时还存在学术力量散乱、不能形成合力等问题,难以为社会提供指导性知识成果。
面对上述问题,房宁老师提出要建设中国政治学的学术共同体。“工具决定结果。”只有通过广泛的探讨、交流,形成一套标准的研究方法,从而构建政治学专属的概念体系,才能实现政治学的专门化、专业化,进而达成共同体中的学术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超越前人。”房宁老师着重就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论述。他认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是政治学的两大范畴,前者讨论“理”对不对,后者探究“事”成不成。中国政治学当前存在科学问题哲学解、哲学问题科学解的“互扰”现象,阻碍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房宁老师与大家探讨了中国政治学的自主创新问题。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政治实践已经是“过来人”,理应从照搬照抄、食“洋”不化的学习阶段转变到总结经验、提炼理论的自主创新阶段。他强调,自主创新只能通过向实求学,“故纸堆里讨生活”只能生成继生性知识,只有“自己种庄稼,自己蒸干粮”,才能获得原生性知识和原创性成果。他向在场师生呼吁:要用脚底板做学问,走到社会实践当中,走入人民群众当中,争做能够反映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路标式”人物,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转换的伟大时代做出政治学人的贡献。
最后,房宁老师回答了在场同学们关于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分野、政治学公共管理化、意识形态测量等方面的问题。他指出,“路口”时代需要政治哲学指引方向,“路上”时代需要政治科学解决问题,因此要在研究领域适当区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他认为,政治学研究问题具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既反对庸俗化使用科学方法,又承认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问题在于‘解决问题’而不在于外在形式”。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雷叙川教授高度评价了房宁老师的讲座。他结合自己同房宁老师合作开展调研的经历,为我们侧面呈现了一位卓越政治学者的学术素养和实践品格。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房宁老师的讲座语言生动,并结合他自身丰富经历,从高校教师、期刊编辑、智库学者等多个视角为我们阐释了中国政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将为参加此次讲座的同学们提供深刻启迪,也必将推动“向实求学”的优良学风在公共管理学院生根发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