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基地
首页 · 中心新闻 · 正文

中心新闻

众专家齐聚我校软科学沙龙从多学科角度研讨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启示

日期:2012-03-28   点击数:  

3月29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多学科应对日本大地震”软科学沙龙在九里校区镜湖宾馆院士厅举行。我中心成员陈光教授、周国华教授、谭永东教授、王永杰教授、马跃副研究员、雷斌副教授、唐志红副教授、刘风副教授、官振中副教授等20余名专家共同探讨学科前沿问题。我校常务副校长蒋葛夫教授出席了此次沙龙,活动由我中心主任、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张文桂主持。

2011年3月11日发生于日本东北部地区的9.0级特大地震,引发浪高最高达23.6米的海啸,并引起福岛核电站危机,超过2.7万人被确认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预计达16万亿—25万亿日元,此次灾难的严重性和复杂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我中心及软科学研究团队认识到,此次重大灾难的出现对地质地震能源等理论技术研究以及应急管理、风险控制等人文社会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课题,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结合我校优势学科,组织了此次“西南交通大学多学科应对日本大地震”软科学沙龙,集合地质、抗震、能源、灾害链、安全工程、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各学科专家齐聚一堂,探讨相关学术前沿问题,并特邀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研究员洪时中深入剖析日本大地震的成因及特点。

洪时中研究员首先从此次日本特大地震的参数对比、地震序列、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地震烈度与强震观测记录、地壳形变、地震次生灾害、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等八个方面细致分析了日本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并指出这次地震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大、海啸大、损失大;多种灾害并发,形成复杂的“灾害链”;影响深远,尤以核泄漏最引人注目。日本是世界上公认抗震防灾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但此次特大地震却损失惨重,其原因在于:灾害规模太大;日本对地震形势的判断存在战略性的失误;对海啸的危害估计不足;地震预警和海啸预警作用有限;日本核安全存在重大缺陷。洪时中研究员的发言以专业的讲解、翔实的资料和图文并茂的生动方式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随后,活动进入自由发言阶段,与会专家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了积极的发言与讨论。我中心专家、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谭永东教授从能源政策与能源技术的角度谈论了日本地震带来的启示,他提出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深入研究,更要探寻民意,从人文社会层面进行思考。陈光、周国华等专家还针对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学科发展与建设处处长刘建新认为此次沙龙从技术、学科等层面对日本大地震进行了有益的讨论,有利于软科学团队的建设。我中心主任、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张文桂表示他从活动中得到了关于管理方面的启示,即作为工科特色显著的院校要将软科学与硬科学结合起来,将我校优势学科与地震研究结合起来。

最后,蒋葛夫常务副校长对此次沙龙活动做了总结,他感谢各位专家老师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并指出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日本大地震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防震减灾建设工作做出有益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据悉,今后我中心及软科学团队正在积极联系日方合作学校和各领域专家,近期将会组织系列的学术研讨、专家讲座、赴日考察等具体活动。